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建设精神富有的现代化
首页> 理论频道> 党建政治 > 正文

建设精神富有的现代化

来源:学习时报2024-05-13 10:28

  作者:王菲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这一论断表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要建设物质富裕的现代化,也要建设精神富有的现代化。当前,我们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为重要,必须在不断夯实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家园,更好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本质要求,其中就包括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的重要论断。这些论断的提出不仅是对现代化理论的历史性创新与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主性选择,更突出强调了新发展阶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一直在努力探索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道路和途径。如何走出一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如何协调“两个文明”之间的发展关系始终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既区别于“欧美模式”,又区别于“苏联模式”,是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其最终追求的目标是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实质上是一种以“物”为核心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模式下,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最终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导致的人的异化,不仅包括工人的异化(表现为丧失和被奴役),也包括资本家的异化(表现为占有和享受),这样的发展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在大力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自身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这些特征的认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即“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进一步表明,只有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人才能够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深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多个层面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丰富人民精神境界就是其中一个重要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协调好两种文明的发展,持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打造阵地、建构家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实现精神富有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任务

  “精神富有”一词最早出现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对精神活动的重要性做出了深刻阐述。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十分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而动物的活动则是一种本能活动。在马克思看来,精神活动在人的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之所以能够创造历史,就是因为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识进行精神创造活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形象地将人类建筑房屋的活动与蜜蜂建筑蜂房的活动作了比较,“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高度评价了人的精神活动的创造性。基于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释科学社会主义的相关理论时,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者疯狂追求物质财富,导致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发展失衡。而精神富有只有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才能变成现实,长期来看,社会主义不但能更好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物质贫困,而且还能消除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逐步摆脱精神贫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带领中国人民在解决物质贫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精神富有的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内容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精神生活在美好生活中的地位也变得更为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精神富有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

  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实现精神富有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必须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在实践中不断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王菲菲)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